運動,健身,健身房,台灣健身,台灣健身中心,運動中心,健身課程,重訓,肌肉,有氧運動,跑步機,心肺運動,健身教練,運動知識,營養知識,新知,營養師

想要跑得更快蹲得更深?用這些經典動作鍛鍊你的大腿內側

想跑得更快、深蹲更穩嗎?先把目光放回大腿內側——那群常被忽略的叫做內收肌(adductors)。它們就像髖部的「側邊護衛」,在走路、上樓梯、左右橫移、加速減速時,不斷替你穩住下肢、協調發力;練得夠強,不只活動度更好,連鼠蹊拉傷的風險也會下降。


在重量訓練裡,內收肌對新手來說通常因為「不好找感覺、難以正確刺激」而被跳過。但其實只要用對方法,內收肌很願意配合:從站姿、坐姿到側躺與器械,你都能找到合適的鍛鍊方式!


接下來我們會說清楚內收肌的位置與功能、提供一套由淺入深的訓練動作,外加幾個實用訓練重點,幫你把髖部力量與穩定度一步一步建起來!

什麼是內收肌?

credit: DMoose

內收肌 位在大腿內側,負責把雙腿朝身體中線靠攏。這個把腿向內靠攏的動作稱為內收(adduction),內收肌從恥骨的不同位置延伸到股骨後側的多個附著點,因此也被稱為鼠蹊部肌群。當你用力把雙腿夾緊時,會感覺內側大腿肌肉在出力——那就是內收肌!


內收肌與其他腿部肌群一樣,是身體體積與力量都很大的肌肉之一,對日常與運動活動都很關鍵。

它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下肢穩定度,例如走路、上樓梯、深蹲等日常動作中;在運動訓練時更為重要。


運動員尤其仰賴這組肌群,來協助爆發性動作:跑步、跳躍、快速左右移動等。此外,內收肌能為髖關節提供活動度,這對預防受傷也相當重要。

7 個強化內收肌的訓練動作

在許多常見動作中,內收肌都會扮演次要穩定/協助的角色,例如深蹲、硬舉、箱跳(box jumps)、雪橇推(sled pushes)。雖然只做這些動作就能多少訓練到內收肌,但若你想更聚焦地強化降低受傷風險,可以加入專門針對內收肌的訓練。


以下是 7 個針對內收肌、難度不等的好選擇,你可以把它們加入你的訓練安排,好好鍛鍊你的大腿內側。

1..內收肌訓練機

說到孤立訓練內收肌,很多人會想到健身房常見的內收機。它確實能有效訓練大腿內側,但並不是唯一有效的選擇。由於可以自己調整重量與墊片寬度,這個動作特別適合初學者。建議一開始用很輕的重量,熟悉動作感受,並避免受傷。


做法

  1. 坐上機台,將大腿內側貼在墊片上,先把墊片調到你舒適的寬度,選好阻力。
  2. 以可控速度夾腿,直到墊片彼此接觸,感受內側肌肉收縮。
  3. 慢慢回放到起始位置。
  4. 依需求完成組數與次數;新手可做 2–3 組 × 10 下。

2. 寬站距深蹲/相撲深蹲

深蹲被稱為腿部訓練之王,因為能動員整條下肢肌群。在眾多變化式中,寬站距深蹲(相撲深蹲)對大腿內側特別有感。你可以使用各種負重(槓鈴、壺鈴、啞鈴、沙袋),或徒手進行。以下以無外加負重版本為例。


做法:

  1. 雙腳比肩更寬,腳尖微外展。
  2. 把重量往後移、慢慢下蹲,直到大腿與地面平行。
  3. 以可控速度回到起始姿勢,過程中用力踩地,感受臀腿與內收肌收縮。
  4. 目標 2–3 組 × 10–12 下。

3. 側躺髖內收

很適合新手、而且不需要任何器材。


做法:

  1. 側躺在墊上,脊椎中立、髖部疊放;下側手臂折起墊在頭下,上側手掌放在腹前地面。
  2. 上側膝彎曲、腳掌踩在下側腿前方地面,膝蓋朝上。
  3. 下側腿打直、腳背勾起,把下側腿抬離地面,以內收肌主動收縮。
  4. 緩慢放回地面。
  5. 換邊;每側 2–3 組 × 10–12 下。

4. 側弓箭步

這個動作各等級都合適;想加強可加入啞鈴。


做法:

  1. 站立,雙腳與髖同寬。
  2. 右腳向側邊跨出、髖往後推、右膝彎曲下沉;需要時可雙臂前伸做平衡。下降過程中,膝蓋超過腳尖不要超過約 5 公分(2 吋),且膝蓋對準第 2–3 趾;跨出的那隻腳腳尖可微外轉。
  3. 以右腳推地回到站立。
  4. 換左側完成1 次。
  5. 每側 2–3 組 × 10–12 下。

5. 哥本哈根髖內收(Copenhagen hip adduction)

偏進階的自體重量訓練,能高度孤立內收肌。雖常見於力量選手的輔助訓練,其他運動員或想強化大腿內側者也可使用。進行此動作要特別小心:它會把內收肌帶到相對吃緊的位置,若姿勢不對,可能增加受傷風險。


做法:

  1. 進入側棒式,一側手肘撐地,雙腿與長凳呈垂直。
  2. 上側腿放在凳面、膝蓋微彎;下側腿打直置於凳子下方。上側腿放得越高越穩(風險較低);若只把腳踝放在凳面,難度會非常高。
  3. 以上側腿的內收肌承重,抬起下側腿,直到碰到凳面下側。
  4. 緩慢回到起始姿勢。
  5. 做完預定次數後翻面換邊。
  6. 每側 2–3 組 × 10–12 下。

鍛鍊小祕訣

為了把訓練效益最大化並降低受傷風險,請留意以下幾點:


1.循序增加活動範圍(ROM)

剛開始做內收訓練時,建議先用較小的 ROM,以降低風險。隨著經驗與力量提升,再慢慢放大 ROM 與阻力,讓肌肉承受更高刺激,避免在訓練中拉傷。


2.熱身與伸展(Stretch and warm up)

一般原則是:訓練前先讓血液循環提升、核心溫度上升,有助於預防受傷,很多人會先做 5–10 分鐘的低強度有氧(走跑步機、滑步機等),之後再加入伸展。


就伸展類型而言,研究顯示,訓練前做動態(帶動作)伸展,可能優於訓練前做靜態(無動作)伸展,因為動態伸展能保留肌力。相對地,在力量訓練前只做靜態伸展,可能會降低肌力輸出。


熱身內收肌的動態伸展範例有:

  • 前後擺腿(front-to-back leg swings)
  • 左右擺腿(side-to-side leg swings)
  • 開合跳(jumping jacks)
  • 徒手跳躍深蹲(bodyweight jump squats)


3.專注在收縮感(Feel the contraction)

只把動作做完是一回事,但把注意力放在正在收縮的肌肉,通常能得到更好的效果。研究指出,強調身心連結能提升肌肉啟動度,進而帶來更好的訓練成果! 對初學者來說,建立良好的身心連結一開始不容易,因此建議以慢速、可控的節奏完成每一組動作。

總結

內收肌位在大腿內側,負責把雙腿靠向身體中線。它們的主要功能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穩定度,以及在運動員進行跳躍、跑動等爆發動作時。在訓練內收肌時,記得做好完整熱身、循序增加 ROM 與阻力,並專注於收縮感,才能提升訓練效率並避免受傷。


如果你想增強髖部肌力、提升活動度或運動表現,把一些內收肌強化動作加入你的訓練計畫,一定會帶來很不錯的額外收穫!



資料參考來源:HealthLine

示範教練_訓練部 Bruce

【證照】

  • NSCA-CSCS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訓練專家
  • NSCA-CPT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認證私人教練
  • 中華民國健力協會C級教練
  • 健身工廠Nautilus肌力訓練
  • 台灣體適能運動發展協會費雪訓練營運動員專項訓練規劃
  • 永動科技優化女性身材及體適能:孕前、中、後的科學觀點

文章留言區

對本文章的建議以及想法,可以到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哦

重新填寫
表單送出
收藏成功

前往會員中心查看收藏清單

+ 會員中心

搜尋

您可以在以下欄位輸入您想尋找的項目或選取熱門關鍵字

  • # 預售
  • # 課表
  • # 有氧公告
  • # 公告
  • # 足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