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工作忙碌,時間緊湊,根據過去國研院的統計數據指出,午餐時間有2/3的人會選擇外食,您也是外食一族嗎?外食種類琳瑯滿目,餐點總是特別美味,減脂時期又該如何選擇,讓營養師帶您避開外食4大地雷。
1. 小心鈉含量過多
總是覺得外食比較好吃,有可能是「鹹味」在作祟,鈉含量較高的食物通常會較有鹹味,容易刺激我們的味蕾,進而引起我們的食欲,使我們攝取更多的食物與熱量,導致脂肪產生,且鈉含量過多會驅使我們有口渴反應,可能造成額外攝取含糖飲料,因此我們應盡量避免鈉含量過高的食物,像是培根、肉鬆、火鍋料等加工食品,罐頭、酸菜、鹹蛋等醃漬食品,麵線、酸辣
粉、含各式醬料等重口味餐點。
2. 小心含糖量過多
外食美味的關鍵,除了鈉之外,也別忘了「糖」的存在,許多料理都會使用糖做調味,像是糖醋肉、泡菜、滷味、果汁,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攝取過多的糖,而糖容易使血糖飆升、胰島素分泌進而導致脂肪囤積,減脂期需注意。
3. 小心澱粉量過高
澱粉中的主要成分為醣,醣類為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,但任何營養素攝取過多皆會造成脂肪囤積,許多外食俗擱大碗,像是雞腿便當、義大利麵、叉燒拉麵,澱粉量都佔了餐點1/2以上,該如何調整成211餐盤呢?我們可以請店家飯少菜多或是麵量減半,若蔬菜量較少,再搭配1份沙拉,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避免體脂肪產生。
4. 小心油脂過高
吃完外食常常覺得很撐嗎?有可能是油脂含量過高唷,食材與油脂經高溫加熱後,會生成梅納反應,使我們感受到香味,而油脂會延緩胃排空速度,讓我們較有飽足感,但油脂含量過高,熱量也相當可觀,因此減脂期應盡量避免炸物、蔥油餅、麻辣鍋等用油量較高的餐點。
雖然外食有許多須注意的地方,但外食的便利性與豐富的飲食種類,實在是令人難以抗拒,台灣擁有不少美食餐廳,其中熱炒店價格親民深受大家喜愛而港式餐廳符合大眾口味,確實油脂量高、澱粉也很多,以下讓營養師示範熱炒與港式料理的211餐盤。
熱炒店,「選擇多元好搭配,避免炸物與加工食品」

熱炒店食物類別眾多,常分為冷盤類、熱炒類、炒飯炒麵類、鮮魚類、炸物類、燒烤類與湯類等,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?
綠燈區(優先選擇)
Ø 冷盤類:如和風洋蔥、和風沙拉、川燙軟絲等,此區原型食物多,但需小心的是許多餐點會搭配美乃滋,避免攝取過多美乃滋哦!
Ø 熱炒類:如清炒水蓮或各式蔬菜、九層塔煎蛋或各式炒蛋、豆干肉絲、炒蛤蜊、水煮牛肉、金沙豆腐等,選擇清炒,避免糖醋或醬爆等醬料使用較多的餐點。
Ø 鮮魚類:如清蒸鱈魚、檸檬鱸魚等,魚類、海鮮富含不飽和脂肪酸,有助於減緩身體發炎反應,為減脂期的頭號首選。
Ø 湯類:如蛤蜊湯、豬肝湯,但湯中鈉與油含量稍高,最多1碗即可。
黃、紅燈區
Ø 炒飯炒麵類:如鮭魚炒飯、海鮮炒麵,此類別餐點總是香噴噴,讓人一口接一口,但滿滿的澱粉與油脂量,建議共同分享。
Ø 燒烤類:如烤中卷、烤秋刀魚、烤豆包,烤物陷阱是醬料燒烤醬富含鈉與糖,不知不覺中熱量已節節攀升。
Ø醬汁類:熱炒餐點的醬汁鹹香下飯,但醬汁中除鈉與油含量高外,大多會使用太白粉勾芡,澱粉量也同時上升哦,所以建議進餐時避免醬汁拌飯。
Ø 炸物類:如蚵仔酥、龍珠、香酥甜不辣,此類別飽和脂肪高且容易使用加工食品,應避免攝取。
熱炒店的211餐盤
全榖根莖類:白飯半碗
蔬菜類:清炒水蓮1拳頭+醋溜高麗菜1拳頭
豆蛋魚肉類:豆干肉絲1/2手掌+檸檬鱸魚1/2手掌
港式餐廳,「食物類別應慎選,避免酥皮與煎炸」

港式餐廳多為皮包餡料理,澱粉量較多,只要正確分辨食物類別,照樣吃得安心自在。
綠燈區(優先選擇)
Ø 蒸籠類:如韭黃鮮蝦腸粉、黑松露鮮餃、港式牛肚、蒸排骨、蒸鳳爪、芙蓉蒸蛋,蒸籠類食物額外添加的油脂含量較低,清爽健康不囤脂。
Ø 時蔬類:如金絲高麗菜、蠔油芥藍,蔬菜富含膳食纖維,有助於避免攝取較多澱粉後血糖飆升,進而穩定胰島素分泌,減少脂肪囤積。
黃、紅燈區
Ø 加工食品:如蟹子燒賣、港式蘿蔔糕、臘味蓋飯,雖然此類別鈉與油脂含量較高,但餐點份量劃分明確,可以與親朋好友共同分享,減少身體負擔。
Ø 酥皮類:如鮮蝦腐皮捲、蜜汁叉燒酥、蘿蔔千層酥,此類別入口,又香又酥,富含飽和脂肪,為減脂期的頭號敵人!
Ø 甜點類:如煉乳銀絲卷、葡式蛋塔、港式西米露,甜點總是讓人愛不釋手,但港式餐廳中的甜點大多澱粉與含糖量高,較不建議攝取,進餐過程中我們可以搭配經典的港式熱茶解解膩唷。
港式餐廳的211餐盤
全榖根莖類:韭黃鮮蝦腸粉1個+黑松露鮮餃1個+蟹子燒賣1個+蔥油雞扒撈丁1/3碗(約含豆蛋魚肉類2份)
蔬菜類:金絲高麗菜1拳頭+季節時蔬1拳頭
豆蛋魚肉類:1/2港式牛肚+1/2蒸鳳爪
撰文者:羅瑋如 營養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