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半身,又或是下肢的肌力訓練,是我們在打造全身體能絕對不可缺少的基礎。它著重強化腿部與臀部等主要肌群,這些肌肉不只支撐我們完成走路、跑步、搬東西、跳躍等日常動作,更是穩定身體、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關鍵。訓練得當,還能有效降低受傷風險,讓你活動更自如、更安全。
為什麼要專注訓練下半身?
下半身包含身體中幾個最大的肌群,包括臀大肌(Gluteus Maximus)、腿後肌(Hamstrings)、股四頭肌(Quadriceps)與小腿肌(Calves)。強化這些肌群能增進活動力、支撐平衡,並提供進行各種身體活動所需的力量。不論你是運動員、健身愛好者,還是單純想改善日常身體機能的人,下半身肌力都是達成目標的關鍵之一。
認識下半身肌群及其功能

credit: Training Station
每個下半身肌群在移動與穩定上都扮演特定角色,以下是主要肌群與功能:
- 股四頭肌(Quadriceps)
位於大腿前側,由四條肌肉組成,主要功能是伸展膝蓋,廣泛參與深蹲、弓箭步與腿推等訓練。
- 腿後肌(Hamstrings)
位於大腿後側,負責膝蓋彎曲與髖部伸展。與臀肌密切配合,如在硬舉與腿後勾舉時發揮作用。
- 臀大肌(Glutes)
臀部肌群是下半身的動力來源,也是全身最大肌肉。它們在髖部伸展、外展與旋轉中發揮關鍵作用,對深蹲、弓箭步與硬舉等動作尤其重要。
- 小腿肌(Calves)
位於小腿後側,負責地面推進的動作,如跑步與跳躍時的發力。
下半身肌力訓練的核心原則
訓練下半身不只提升運動與生活表現,更能讓關節獲得穩固支撐、降低受傷風險。以下是幾個基本原則:
- 漸進式超負荷 這是所有肌力訓練的基礎。逐步增加重量、次數或訓練密度,讓肌肉持續接受挑戰並促進成長。以下半身訓練為例,可漸進式地增加深蹲重量、延長組數,或縮短組間休息時間。
- 正確姿勢與動作技巧 保持良好的姿勢與技巧能最大化訓練效果,同時避免受傷。例如做深蹲時,需保持背部挺直、膝蓋與腳尖對齊,並下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,確保正確使用肌肉而非壓迫關節。
- 訓練頻率與總量 訓練頻率與總量應依照個人程度與目標調整。通常每週訓練下半身 2-3 次,搭配複合動作與孤立訓練,有助於全面強化肌力。也要留出足夠恢復時間,避免過度訓練。
下半身關鍵訓練動作
要打造強壯均衡的下半身,重點在於練習基本且高效的肌力訓練,這些動作能針對主要肌群進行訓練,提升力量、穩定性與耐力。
1. 深蹲:下半身訓練之王
- 背蹲(Back Squat)
是一個複合動作,同時訓練臀部、股四頭肌、腿後肌與小腿。方式是將槓鈴放在上背部,像坐椅子一樣下蹲。
- 前蹲(Front Squat)
將槓鈴放在肩前,強調股四頭肌,同時仍會啟動臀肌與腿後肌。
- 高腳杯深蹲(Goblet Squat)
抱著啞鈴或壺鈴靠近胸口,是新手入門的好選擇,也有助於建立正確的深蹲動作模式。
2. 硬舉:建立力量與爆發力
- 傳統硬舉(Conventional Deadlift)
是基礎的力量訓練動作,能強化整個後側鏈(臀肌、腿後肌、下背)。從地面舉起槓鈴時需保持背部挺直、核心收緊。
- 羅馬尼亞硬舉(Romanian Deadlift)
膝蓋彎曲幅度較小,強調髖部主導的動作,更集中鍛鍊腿後肌。
- 相撲式硬舉(Sumo Deadlift)
雙腳站得較開,雙手在膝蓋內側握槓,較多訓練股四頭肌與臀部。
3. 弓箭步:功能性力量與平衡訓練
- 前弓箭步(Forward Lunge)
訓練臀肌、股四頭肌與腿後肌,同時提升平衡與協調能力。
- 後弓箭步(Reverse Lunge)
相較前弓箭步對膝蓋壓力較小,更多地啟動臀肌與腿後肌。
- 行走弓箭步(Walking Lunge)
加入動態移動,能進一步提升功能性力量與穩定性。
4. 臀橋與髖推:針對臀部肌群
- 臀橋(Glute Bridge)
平躺、雙腳踩地,用臀部與腿後肌力量將髖部抬起,專注臀部啟動。
- 髖推(Hip Thrust)
與臀橋類似,但上背靠在長凳上,活動幅度更大,有助於更有效激活臀肌。
5. 腿推與腿部伸展:器械訓練輔助
- 腿推(Leg Press)
使用器械進行,訓練股四頭肌、臀肌與腿後肌,適合希望以穩定動作強化力量者。
- 腿部伸展(Leg Extensions)
孤立訓練股四頭肌,對於塑造肌肉線條與定向增肌非常有效。
如何設計一套下半身肌力訓練計畫

一套完整的下半身訓練應該包含複合動作與孤立動作,並涵蓋所有主要肌群。例如,可從深蹲或硬舉這類基礎動作起始,搭配弓箭步、臀橋與腿推等動作,確保全面啟動肌群。
恢復與休息同樣重要
恢復與休息和訓練本身一樣重要。建議每次下半身訓練之間至少休息一天,讓肌肉有足夠時間修復與生長。搭配伸展、滾筒放鬆與動態熱身,也有助於加速恢復。
常見錯誤
- 姿勢錯誤與動作不良
忽略正確姿勢會降低訓練效果,甚至導致受傷。例如深蹲時膝蓋內夾,可能引發膝痛與長期損傷。 - 忽略熱身與活動度訓練
未做好熱身會導致肌肉緊繃與關節活動度不足,增加受傷機率。熱身應包含動態伸展與活動度訓練。 - 下半身訓練過度
過度訓練會導致疲勞、表現下降與受傷風險提升。若出現長期痠痛、疲憊或訓練表現下滑,就該適時休息。
下半身肌力訓練常見問答
Q:初學者最適合哪些下半身訓練?
A:先從徒手動作如深蹲、弓箭步開始,建立動作基礎後再加入負重。
Q:多久訓練一次下半身比較好?
A:每週 2–3 次為宜,訓練之間安排休息日。
Q:可以在家不靠器材訓練下半身嗎?
A:可以。徒手深蹲、弓箭步與臀橋就是非常有效的訓練。
Q:多久會看到成果?
A:因人而異,但大多數人會在持續訓練 4–6 週後感受到肌力與線條的進步。
Q:鍛鍊臀部最有效的動作是哪些?
A:髖推、臀橋與深蹲都是針對臀肌非常有效的訓練。
Q:要如何避免下半身訓練時受傷?
A:重點在正確姿勢、完整熱身,以及聆聽身體狀況,避免過度訓練。
Q:下半身訓練對跑步表現有幫助嗎?
A:有的。強壯的腿部肌肉能提升跑步效率、速度與耐力。
Q:有膝蓋痛的人還能做下半身訓練嗎?
A:這取決於疼痛原因。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再決定訓練方式。
Q:下半身「肌力訓練」和「增肌訓練」有何不同?
A:肌力訓練偏重提升負重能力,增肌訓練則以增加肌肉量為主。
Q:如何平衡下半身與上半身訓練?
A:可交替安排上下半身訓練日,並確保每個部位都有充足恢復時間。
鍛鍊下半身的長期好處
訓練下半身能幫助你建立強壯、功能全面的身體。只要你持續專注於正確動作、變化訓練內容,並確保充足休息,就能明顯提升力量、穩定性與整體體能表現。
長期的成果來自持續的努力。持續挑戰自己、追蹤進步,你會擁有一副強壯穩定的下半身,為所有運動與生活表現打下穩固基礎!
資料參考來源:Angles90
示範教練_中清廠教官 Ron

【證照】
- RTS國際阻力訓練專家
- IHFI國際康體私人體適能教練證書
- 健身工廠體適能與體能學院震動機訓練台灣體適能運動發展協會 Fitness格鬥證書
- KettleBell Concepts 國際壺鈴教練Level 1
- Together Real Workouts動作優化提升運動表現
- TRXSTC功能性訓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