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credit:health.harvard.edu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時常會靠吃甜食,吃垃圾食物來紓解壓力。這樣情緒化的飲食,雖然可以帶來非常短期的快樂,因為血糖快速上升,帶來短暫的快樂感受。但是,長期下來,不僅帶來身體負擔,反而你的身體會產生越來越大的疲勞和壓力感受。
當你某些時候會特別想吃某些食物時,這絕非偶然!生理學家指出,會非常想吃某些東西,很有可能是心靈發出的求救訊號;當情緒不穩、焦慮煩躁時,人都一定會做一些事情來減輕當下的「不安感」,藉由吃可以讓人「擁有」某項食物,自然降低焦慮並提升食物價值。
食物和情緒背後的科學
腸胃就像是人的第二個大腦,在社會心理學中,會用食物來當作心理防衛機轉,酸葡萄、甜檸檬這樣的形容,就是體現心理防衛的效應。針對4種食物產生想吃的欲望時,用心理學角度,做出以下分析:
- 高脂肪、肉類:渴望填補空虛
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對食物的欲望也代表著身體某種渴望!突然想吃高脂肪、肉類的人,代表可能心裡渴望填補空虛,因為這類食物有蛋白質、胺基酸、再加上一些膽鹼成分,對於能量細胞能夠馬上提升。 - 鹹食:渴望舒緩憤怒、焦慮
想吃鹹食的人,例如洋芋片、鹽酥雞、滷味、鹹的加工零食等,魏兆玟表示,在腦科學中有提到「胖在腦中央」,就是特別指這些鹹食類,因為鹹食在心理學上確實可以減輕焦慮,降低一些憤怒感。所以當壓力大時,有些人會想吃點零食來降低當下的焦慮。 - 香辣食物:渴望刺激
香辣主要指的是有辛香味的,當我們吃辣的時候,血管會擴張、會流一點汗,身體會有熱熱的感覺,這也會讓體內血流增加。想吃辣的人,代表可能生活太平淡、太寂寞,渴望再多一點刺激,讓能量再充沛。 - 甜食:渴望愛、快樂、獎勵
不少女性在經期前或經期過程中,胃口特別大,特別想要吃一些甜食,例如蛋糕、巧克力等。在臨床上確實常看到女性朋友在生理周期時,需要吃甜食,在心理學上來看,就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安慰,渴望得到愛、得到快樂與獎勵。
你的胃腸道是數十億細菌的家園,這些細菌影響神經遞質的產生,這些化學物質不斷地將信息從腸道傳遞到大腦。吃健康的食物會促進“好”細菌的生長,進而對神經遞質的產生產生積極影響。垃圾食品飲食會引起體內發炎。當神經遞質的生產狀況良好時,您的大腦會大聲而清晰地接收到這些積極信息,而您的情緒也會反映出來。但是,當生產出現問題時,你的心情也會出現問題。
尤其是糖,被認為是發炎反應的罪魁禍首,而且它還為胃腸道中的“壞”細菌提供食物。諷刺的是它還可能導致“感覺良好”的神經遞質(如多巴胺)暫時激增,短暫的糖熱,緊隨其後的是影響你的情緒。
當你堅持健康飲食時,你就會減少情緒波動、整體更快樂的前景和提高專注力的能力。研究甚至發現,健康的飲食有助於緩解抑鬱和焦慮症狀。不健康的飲食與癡呆 或中風的風險增加有關。
保持健康好心情的保健食品
天然食品

credit:kingnet.com.tw
根據研究表示,防腐劑、食用色素和其他添加劑可能會導致或加重多動症和抑鬱症。減少食用加工食品,多吃原型食物,或者是經過少量加工並含有一些健康成分的食物,如新鮮的水果和蔬菜。
膳食纖維

credit:foodnext.net
蔬菜食物富含豐富纖維,可幫助你的身體更緩慢地吸收葡萄糖或食物中的糖分,並幫助你避免糖分激增和,富含纖維的食物包括水果、蔬菜和營養豐富的碳水化合物,如全穀物和豆類。
天然抗氧化劑

credit: plantbasednews.org
綠葉蔬菜、香料薑黃和含有 Omega-3 脂肪酸的食物中尤其豐富,包括鮭魚和黑奇亞籽。黑巧克力富含許多神經傳導物質,如血清素、多巴胺、苯乙胺。建議每日可攝取20至30克的黑巧克力,但因為大部分都含糖,要注意適量食用是可幫助好心情的食物。
葉酸

credit: verywellhealth.com
葉酸不只是孕婦的營養補充品,對每個人都是相當重要的維生素。根據統計,台灣民眾普遍有葉酸不足的現象,應該適時補充含葉酸的食物來維持健康。種類型的維生素B群有助於多巴胺的產生,可帶來好心情。如木瓜、小番茄、柳丁、深色蔬菜等都富含葉酸。
鎂

credit: rdasia.com
鎂在人體內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 它可輔助身體吸收鈣和鉀、調節心臟和肌肉的收縮、幫助神經訊息正常傳遞,還能影響血糖、血壓的調控。鎂有「天然鎮靜劑」之稱,能放鬆神經,是讓人心情平靜、愉快的礦物質。當心臟、肺臟的細胞、肌肉或血管出現過度反應傾向,鎂會起到安撫、鬆弛身體的作用。綠葉蔬菜、穀物、香菇、紅豆、綠豆、葵瓜子、芝麻、香蕉、酪梨、黑巧克力等都含有鎂。
維生素D

credit: healthline.com
許多研究都顯示維生素D濃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幫助減少臨床抑鬱症的症狀。而人體維生素D最主要的來源,就是經由日曬,艷陽天直曬15~20 分鐘的太陽就產生足夠維他命D。蠻多食物富含豐富的維生素D,如:深海魚類、藻類、牛奶、乳酪、大豆、菇類、五穀類等食品,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容易取得的。
資料參考來源:aetna、Yoho power、Epoch Times、健康 2.0、Heho、Harv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