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獎勵機制
獎勵是一項非常常見的建議,但也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,通常會建議什麼「吃大餐」、「買新衣服」、「睡個午覺」等等;行為主義也是研究獎勵的心理學領域,但上述提到的都不是一個「有效的獎勵」。最常見的獎勵有以下三個問題之一:
- 無法唾手可得(太貴、太難取得或實行)
- 與你需要培養的習慣(運動)無關
- 和運動的間隔時間太久
為了要讓獎勵有效,通常最好是能在運動後即刻生效,而且還要和「去運動」這件事有強烈的連結,如果是你平常也可以得到的獎勵,那麼就一點意義也沒有。你也可以慢慢試出屬於自己的方法:例如我喜歡吃布丁,但我不會特地去買,因為我知道只要冰箱一有我就會立刻吃掉。那麼,每次運動結束後,我就會立刻去買個布丁一口吃掉。聽起來很奇怪對?也許吧,但這很有效,而且我從來沒有翹過教練課。(而且布丁變得更好吃了)
4.排除障礙
盡量讓你可以很簡單地去執行你的計劃。想想看,如果你現在旁邊就有一包洋芋片,你是不是會動不動就去拿個幾片來吃?那如果你每次要吃洋芋片,都需要下樓翻開廚房的櫃子才能吃到,你可能就不會這麼想吃那包洋芋片了。因此運動時,要盡可能地排除障礙,反之亦然。這些障礙可以是你到健身房的路徑,會很複雜嗎?會很久嗎?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會選擇離家近的健身房;準備健身的東西會很麻煩嗎?要帶多少東西?只要訂定好一套計畫,排除可能的障礙,你就更有機會維持運動的習慣。
5.訂定更好的目標
的確,要有動力就要有目標,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設定目標。一個好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、實際的以及和個人相關的。你要減肥?你要變壯?要瘦多少?多壯?這些目標都太模糊,會讓你的實行戰略更加困難。
當然也要考慮到實際面,例如「在接下來三個月增加20公斤的肌肉」這種目標對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,而且反而還會讓你更氣餒。如果你的目標是「要在未來三個月穿上那條牛仔褲」「要可以連續做40個伏地挺身」,這樣的目標就很棒且實際,因為它是有實現的可能,而且針對結果成敗非常清楚。
再深入一點,很多人會說「想要減肥」、「為了身體健康」等等,這麼說沒有錯,但是要更投入的話,你是不是應該仔細去運動列出對你自身的好處?例如改善你的失眠問題,最重要的是,你必須認清你的目標將如何影響你,才會想去達成。
6.定時檢查進度
開始實踐計畫後,別忘了也要定時檢查成果,以便逐漸去調整最適合自己的方法。設定了一個為期三個月的目標,可以在第一個月後來看一下自己的狀況。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點落後,也不要擔心,這就是定時檢查的意義所在!找出問題,然後重回正軌,就這麼簡單。這是很多人常忽略的地方,只要定時審視自己的計劃,你一定不會徒勞而功。
7.買保險
別誤會,這裡說的買保險是「預設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難」,很多人在設定目標時,常常會過於樂觀。樂觀當然是件好事,但對於某些人來說,遇到挑戰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沮喪而想要放棄。花個五分鐘寫下你設想實行計劃後可能遭遇到的挑戰,這不僅會讓你意識到實現目標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,而當面臨挑戰時反而會因為有了心理準備而更加有幹勁!
8.找出解決方法
當你設想好所有可能遭遇到的困難時,現在就是要解決它們。你可以邁出真正的一步了!同時在設想困難時也必須具體一點,例如「怕自己很懶」這就不夠具體,你可以包裝成「因為下班回家後覺得很累,只想追劇吃東西」,那麼我們的解決方法就可以運用一開始的「連結」:下班之後立刻去健身房,遠離床和電腦的誘惑。預先找出解決方案,就會讓你在實行計劃時變得容易許多。